
2025年9月23日易速宝,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在广东饶平县金荣韬种养专业合作社广袤的水稻田里,一串串金灿灿饱满的稻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9月中旬,饶平县农业科学技术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数据显示,该合作社水稻亩产量(干稻谷)达到459.78公斤/亩,比2024 年饶平县晚稻单产430.39公斤提升6.83%。该合作社的另一水稻试验田的7月中旬数据显示,早造水稻亩产量(干稻谷)达到650公斤/亩,水稻生产实现高产优质目标。

这片高产稻田的负责人陈双萍,原是汕头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如今已成为挽起裤脚、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农业实干家。据了解,陈双萍在2019年偶然接触到乡村振兴项目,看到家乡饶平那片无限潜力的肥沃土地,敏锐地捕捉到农业领域潜藏的商机,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返乡务农的道路。“我们公司超市里有机蔬菜利润可观,咱村有好田好地,若科学种植,也能成为供货源。再加上国家持续推出众多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种植大有可为。” 陈双萍回忆起当初的抉择,眼中满是笃定。
创业初期,陈双萍整合了自有和承包的500亩田地,种植毛豆,并购置农业设备、聘请技术员指导,收获的毛豆直接对接食品公司加工出口。第一年便初见成效,让她看到了从事农业的希望。然而第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让即将成熟的毛豆受灾严重,投资血本无归。面对挫折,陈双萍没有退缩,她秉持着对土地的赤诚与对农业的坚定信念,大胆追加投资建大棚易速宝,转型种植市场需求更大的千禧圣女果和青椒,开启了新的探索。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力量。经过创业初期的挫折,陈双萍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她开启 “疯狂学习模式”,钻研农业知识、前往各地种植基地参观考察、虚心向同行请教,引入更多农业科技,做数字农田和智慧农业。她尝试自己育苗,建立育苗场,探索数字农田管理模式,通过精准调控土壤酸碱度等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出口标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耕作与采收,引进了稻谷烘干机,建成日处理15吨的烘干中心,改变了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

此外,陈双萍积极与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饶平县农业科学技术中心等单位合作,邀请农技专家到基地指导。应用韩山师范学院“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成果对水稻进行栽培管理,包括合理密植、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水稻”轮作等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与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举办“果蔬&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邀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韩山师范学院粤东农业与生物科技教育基地负责人张福平研究员到基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种植果蔬及水稻的兴趣与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如今,陈双萍的农业基地已发展到2000多亩,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基地里处处是忙碌而喜悦的身影。陈双萍的基地为当地18个乡村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天,100多名村民在基地劳作,采摘期更是多达200余人,其中不乏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妇女。“以前村里劳动力大多外出,如今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 陈双萍笑着说,“我们的乡村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就是我最大的丰收。”除了产业发展,陈双萍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向饶平多个村镇教育促进会捐赠,奖励母校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联饶镇创办 “农村人快餐食堂”,为60岁以上村民、贫困生、五保户等提供免费或优惠餐食;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建造凉亭,改善乡村环境。
乡村是大有可为的创业热土,农业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都市写字楼到乡村田间地头,陈双萍用多年的坚守与实践,在饶平的土地上书写了“新农人”的创业故事,也成为青年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通讯员:张福平 林伟秋
来源:南方农村报易速宝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